古錢幣

遼國強盛緣何貨幣少見?

遼代大康元寶小平(首席收藏配圖)

遼國是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———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,國力強盛,曾頗令宋人膽寒。然而人們研究遼的歷史,卻發現遼​​國鑄幣極少,這似乎與遼國強盛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等歷史發展情況不太相符。

據史書記載,遼國建國之前即開始鑄幣。 《遼史·食貨志》載:“鼓鑄之法,先帝撒剌的(阿保機之父)為夷離堇,以土產多銅,始造錢幣,太祖襲之,遂致富強,以開帝業。”此後遼國各朝都開鑄有年號錢,並發行流通。史載,遼景宗保寧年間(969-978年)設立“鑄錢院”,興宗重熙年間(1053年)又設置“戶部司”、“錢帛司”等機構專門負責鑄錢事宜,可見遼國統治者對錢幣鑄造之事還是很重視的。既然如此,那麼遼錢為何少見呢?

大家都以為,最主要的原因是遼錢鑄造數量不多。遼是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,原沒有使用流通貨幣的傳統和需求,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換方式在遼國經濟生活中仍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。據《遼史本紀》記載,遼國曾多次“禁行在市易布帛不中尺度者”,可見布帛在遼國是通行的等價物。

再者,遼境內鐵礦資源豐富,而銅材相對不足,因此也不具備較大規模鑄造本朝銅錢的條件。雖然這樣,契丹族建立遼國210多年間,自遼太祖“天贊”年號以後,除個別年號外,基本上每次改元都鑄有年號錢,遼錢數量雖少,但是品種豐富。這說明遼國統治者開鑄本朝的年號錢並非出於貨幣流通的考慮,而是將鑄造本朝年號錢視為一種改朝換代的標誌,鑄造錢幣告示天下以此證明自己政權的“正統”地位,顯示了其與外邦抗爭的心理。

據《遼史·食貨志》、《契丹國志》等史書文獻記載,遼國統治中期以後,流通交換領域使用錢幣交易支付的事例大為增加,無論南部還是北方貨幣使用到處可見,似乎表明當時遼國境內已經開始進入貨幣經濟時代。

這一時期,遼國自鑄錢數量略有所增加,但較之唐朝和北宋所鑄錢幣來說,數量仍然較少。因此在歷次拍賣中,遼國貨幣也是眾人爭奪的焦點,根據首席收藏數據庫中可以查得,在SA2015年9月加州拍賣(#23)-中國錢幣專場中,遼國大康元寶小平以33460美元成交,約合21.3萬人民幣。

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鑄幣,如《宋史·食貨志》記載:“供備庫使鄭價使契丹還,言其給輿箱者錢,皆中國所鑄”。這樣的記載在《宋史》、《文獻通考》等史書中隨處可見。據對原屬遼境的內蒙、遼、吉、晉等省區出土遼國錢幣窖藏統計分析,宋錢及宋以前舊錢數量佔90%以上。

這些宋錢及舊錢是通過戰爭掠奪、官方榷場貿易、民間互市貿易以及宋朝向遼供應“歲幣”等途徑流入遼境的,它們對促進遼國經濟的繁榮興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。 (葉真銘)

資料來源: 2016-06-12 首席收藏
查看原文>>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